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获悉,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五、十六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 3 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十四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适时提供服务。
今年7月以来,北斗三号系统进入高密度组网发射任务期,以每月一次两星的速度加速实施组网,4个月间成功将8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根据计划,后续还将发射两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于年底前建成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7次飞行。
在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关键部件已实现全国产化。据他介绍, 北斗二号性能稳中有升。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增加4颗备份卫星,3颗已发射入轨。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形成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厘米级高精度服务。建成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具备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四大系统监测评估能力。北斗三号将于年底前建成基本系统。继承北斗特色,对标世界一流,增加星间链路、全球搜索救援等新功能,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发射5颗试验卫星,星载原子钟天稳定度达E-15量级,定位精度2.5至5米,较北斗二号提升1至2倍。
他表示,此前,已成功发射14颗全球组网卫星,加上这次成功发射的两颗,年底前再发射3颗卫星,2018年底,建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底,建成世界一流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2035年,建成以北斗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北斗将以崭新姿态、更强能力、更好服务,造福人类,服务全球。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国产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而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
在谈到北斗系统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原因时,马加庆表示,北斗自主可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创新:系统内上上下下已经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氛围,为自主可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这还有赖于顶层谋划、政策引导,马加庆说,在发布的标准规范、质量管理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可控”要求,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各环节中。
他还提到了起到“指挥棒”作用的应用验证导向:在卫星方面,从器件、板卡、单机和在轨使用等多层级全面考核器部件的可用性;在应用方面,则在集中组织研发北斗芯片、模块基础上,通过重点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工程,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边建边用、反复迭代。
据马加庆介绍,目前,北斗已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正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超过50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建成全球最大的GNSS车联网平台,据统计,2017年道路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近50%以上。公安出警时间缩短近20%,突发重大灾情上报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提升2倍。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已成为渔民的海上保护神。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已用于精细农业、危房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
北斗也在日益走近百姓生活。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北斗正成为标配。共享单车配装北斗实现精细管理。支持北斗的手表、手环、学生卡,更加方便和保护人们日常生活。以北京为例,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