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指南  |  中投顾问旗下产品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008-1522

请登录
收藏
已购
充值
帮助
电话 400-008-1522
专线客服
TOP

首页>动态> 政策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

所属领域: 文旅体教 体育
政策影响:
影响程度: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10月30日发布的《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高度重视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把丰富冬季旅游产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补齐冬季旅游产品供给短板;要加大冬季旅游惠民措施、优惠政策和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信息覆盖面,努力解决冬季旅游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更多游客了解冬季旅游政策和信息。

  加快冬季旅游发展是旅游业结构调整、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旅游业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消费升级趋势纵深推进过程中又一着力点和关键抓手,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旅游出行因资源、环境和气候不同,通常有淡、旺季之分,不同地区旅游淡旺季因地而异。例如,海南旅游旺季通常为当年11月到次年4月;东北地区尤其是主打冰雪旅游的黑龙江、吉林,旅游旺季与海南类似;而华北、华中等地区则恰恰相反,冬季很多地区就进入旅游淡季,“南北热、中部冷”成为国内冬季旅游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国人休闲旅游观念的改变,休养生息思维下的“猫冬”行为正在被外出旅游所取代;寒假、春节假期叠加让冬季旅游市场愈发可观。《通知》的发布,不仅打出冬季旅游牌,更在政策举措上给出了加大产品供给的“实招儿”,引发了业内对“全时旅游”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冬季旅游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实上,为鼓励冬季旅游发展,以西藏、新疆、甘肃等西部省份为代表的冬季旅游不活跃地区,多年来已探索并推出了包括减免门票、为旅游团提供补贴等诸多优惠政策。《通知》借鉴和综合了多地经验,为各地出台和完善政策明确了标杆和指引。笔者认为,从政策激励方面为发展冬季旅游保驾护航,要在综合认识冬季旅游规律和发展基础上精准发力,形成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

  一是要关注游客体验需求,实现观光游与体验游并重。目前,冬季旅游在观光属性上的元素构成方面远远不够。《通知》提出的冬季旅游重点产品,除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有一定观光属性外,温泉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避寒旅游等都具有较强的体验属性。在开展冰雪旅游方面,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以冰雪旅游著称的黑龙江,除重视滑雪、滑冰和赏冰灯、冰雕等传统项目外,更加注重开发与建设温泉保健疗养、特色美食品尝、民俗节庆表演等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项目;在海南,冬季旅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动植物园、风情园、民俗村等,让游客全面、深入了解、体验海南的风土民情。冬季旅游已不再是“走马观花”的单一观光旅游,而是从全方位给游客以深度的休闲体验和参与式项目。因此,在相关政策方面,要注重体验式产品打造和鼓励,改变只有景区、景点才能承载冬季旅游的认识;酒店、剧场、体育场馆、疗养院都可能成为冬季旅游场所,理应纳入政策鼓励的范畴。

  二是要突出文化内核,强调文旅结合、双力驱动。人文风貌、历史变迁等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地域特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季旅游发展方面,无论是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还是东南的广东、西南的云南等省份,都把冬季旅游开发重点放在对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展示,使之成为冬季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冬季旅游要突出文化内核,打造包括民俗节庆旅游,博物馆、收藏等室内旅游及娱乐演艺演出项目在内的“文化主线”,再辅之以吃、住、行、游、购等传统元素,以此形成文旅结合的产品体系,保障旅游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因此,政策激励要强调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和,鼓励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与传统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对接旅游需求,开发和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内核的产品。

  三是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体系。适合开展冬季旅游的地区,普遍有着相对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要把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安全放在首位。在服务游客的同时,要根据冬季节庆、假期分布特点,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前对游客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做好各类应急预案。

  四是强化冬季旅游调控与服务职责。在做精、做细景区建设和游客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区域内冬季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统筹,确定定位和地区分布,打造具有不同层次、优势互补的冬季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做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景区,做好不同景点间的衔接配套。此外,还应提升“组合拳”效应,通过协调旅游、交通、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和领域的力量,形成综合管理机制,形成保障冬季旅游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