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大数据产业不甘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教育大数据市场规模约53.1亿元,同比2016年的33.9亿元增长了56.64%。
教育大数据领域方兴未艾,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产品服务和开放共享和隐私保护等方面。
(一)数据标准有待完善
大数据分析需要多来源、多类型数据的汇集,数据汇集需要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对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统计、中小学、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信息进行了规范。这一规范,虽然对统一教育管理信息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相关数据标准尚存大量空白。同时,近年来在线教育蓬勃发展,其数据标准也尚未建立。上述标准的缺失,成为了教育大数据有效应用的瓶颈。
(二)数据采集覆盖面窄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教育管理数据的收集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但其他教育教学数据,特别是教学过程数据的采集,尚存在较大不足。现有在线学习平台在设计上,往往并未考虑数据分析的需要,对教与学过程的记录不够完整,对数据的分析应用造成了困难。近年来,各高校和部分中小学开始进行智慧校园建设,传感器、Wifi网络、移动设备等技术手段,为更全面的数据采集提供了一些条件。但在现有智慧校园建设中,对数据应用尚缺乏整体设计,对数据采集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三)模型构建专业性不足
数据模型是对教学与管理进行有效监测、评价、诊断和预测的核心支持。从教学的适应性到管理决策支持,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模型来支撑。但在现阶段模型构建过程中,教育大数据模型构建的专业化水平明显不足。一方面,教育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教育领域专家知识应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前沿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不足,未能有效借助通用大数据技术的力量。
(四)产品服务单一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以网龙、科大讯飞、猿题库、优答、一起作业、学堂在线为代表的企业,都开始对教育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展开探索。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教育大数据相关应用主要聚焦于适应性教学,题库类产品居多,缺乏管理类的应用,对于教学决策的支持不足。同时,教育数据分析应用在功能上较为单一,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局限,统计分析仍占有很大的比重,缺乏高水平产品与服务。
(五)开放共享尚未形成
教育大数据的重要价值,首先来自于其数据的大规模和全面性,规模的形成需要广泛的数据共享与开放。当前,行之有效的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规则尚未建立,所以,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汇聚教学,研究和管理数据,扩大数据的规模,才能形成教育大数据的独特优势。
(六)隐私保护有待完善
教育大数据涉及庞大规模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群体。对于这些人群,特别是对于大量的未成年学生而言,隐私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应当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开数据与私有数据的边界,有效的保护隐私数据。在来源清晰、责权明确、应用有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应用。